|
|
|
|
|
|
|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

媒体师大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

安徽日报:讲好文都桐城故事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发布单位: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发布日期:2024-11-29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庆桐城市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桐城,在春秋时期称“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自唐正式定名桐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文化建设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桐城的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我们讲好文都桐城的故事。

赓续乡邦传统。“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要冲之地,素有“两江剧邑”“七省通衢”之称。明清以来,桐城农耕商贸经济繁兴,民人尚礼仪,乐耕桑,家给人足,人口、田赋皆堪称大邑。走在桐城的乡村城镇、里巷街衢,俯拾皆是胜迹遗存,处处是绵延千百年蕴含烟火气的衣食住行。“无水碗不成席”,大关水碗又名大关水席,是桐城当地招待客人、逢年过节以及各种宴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以独特的七言五句体式、婉转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著称,歌词风格亦俗亦雅,演唱场景不拘一格,鼎盛时期谓之“乡俚传诵,妇孺皆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吃饭不忘牛辛苦,养儿方知父母恩”等数千条朗朗上口、流传至今的谚语是流淌着的民俗文化,体现了桐城人的诗性智慧;桐城文庙和文和园也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绵延古文气韵。桐城地灵人杰、文风昌盛,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素有“文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从古至今,桐城名家辈出。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作为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归聚作家千余人,绵延200余年,向以文章著称,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美誉。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门径,至今影响深远。为使人才奋兴,桐城派文人还躬身力行办教育、设馆授徒。一时间,“城里街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自清末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今桐城中学),境内新学渐兴,教泽绵延,代代弘扬不绝。如今,这片硕学鸿儒辈出之地,先后走出了近5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用知识学术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汲取历史智慧。提到桐城,不能不提六尺巷。据《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六尺巷”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生动写照,彰显出“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传统智慧。如今,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的文化内涵,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六尺巷”命名的工作法广泛用于群众矛盾调解,在社会播撒下“亲无讼、尚和合、崇谦让”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六尺巷的过去与现在,显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入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帮助我们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

来源:【安徽新闻】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411/19/node_11.html#c1060642

菱湖校区: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 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邮编:246133

版权所有:香港正版内部资料    皖ICP备16009723号  香港正版内部资料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